华西医院一位医生在新浪微博上披露:一博士,毕业于名校,工作于某省医院。因SCI文章多多,受高层重视,欲提拔为科室接班人。一时舆情汹汹人心惶惶,唯主任气定神闲。一日,一复杂手术正待开台,众皆准备观摩主任精彩表演。主任突交手术刀予博士道:今天你来主刀。遂离场。博士呆立,惶惶不能下手。最终手术由他人完成,提拔之事亦告吹。
话题抛出来后,微博上附议者众多。
有人说:林巧稚一生也没有一篇SCI, 但却是一位值得人们永远尊敬的好医生!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能发SCI和成为一位好医生之间有必然联系吗?
临床医生解决的是医疗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科研工作则是侧重于疾病的机制机理研究,两者虽然相关,然而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医学实践者和医学研究者的区别。科研是严肃的,医学也是严肃的。一个需要解决患者实际困难的临床医生,就算他发表的科研论文影响因子很高,如果他不能凭借自己的医疗经验,解决医疗实践中的问题,对于病人来说,这样的医学专家,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画饼充饥,毫无益处。
然而,SCI却仍然如火如荼地在中国医学界备受追捧。看下面这则国内某医学院2011年博士生入学规定就知道了。
自2011年入学的博士生研究生开始,所有学科的博士生(科学学位)须以第一作者(导师为通讯作者,第一署名单位为九院)在SCI、E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或录用IF>3的论著1篇,或者在在SCI、E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或录用论著2篇以上者(含2篇),才能申请学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SCI至上的局面?
关键在于对医院的考核和医生的晋升制度上。目前衡量一个医院的医疗水平,主要是看有这个医院每年能够拿到多少课题,发表多少SCI。而医生作为一个实践中的行业,具体的工作绩和能力很难量化考核,于是有关部门为了追求可量化的考核指标,就不惜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片面要求医生牺牲、甚至舍弃临床实践,批量生产SCI文章。对80后的年轻医生来说,情况更为严峻。在普遍实施12小时留院制,24小时负责制后,为了适应医院越来越严格的晋升要求,这些年轻医生已经在很少的业余时间里,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查资料写论文,已经难得有精力再去钻研医书,钻研病案。
可是,中国需要SCI医学博士还是需要会给老百姓看病的医生?适合的做法是让医生回归医疗!
目前,中国SCI已居全球第二。数量多,质量差。很少有真正的好东西发表在国内外顶级学术期刊上。现在发表的所有SCI里有多少能转化为常规医疗技术或方法的。作为临床科室,重要的是发表病例报告,至少对同行还有一定的提醒和启示作用。但实际上,有些SCI文章基本上远离教学与临床,其价值尚需检验。
科研始终是医学进步的来源。审视SCI给医疗领域造成的乱象,并不是反对临床医生搞科研,而是反对以职称评定或者其他硬性指标强迫全体医生搞科研。这既是人才的浪费,也是社会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加重了临床一线医生的精神负担和身体负担。
医生不是三头六臂,其中很多人穷其一生,尽其权利也成为不了,既会临床又会科研的医疗超人。然而,在中国众多的医生都被赶鸭子上架去搞科研发SCI,埋头做课题,谁来全身心地投入到临床?
此外,这种要求医生两头兼顾,也导致科研论文质量滑坡。一些所谓SCI的文章作者,往往不是真正的术者或经治医生,其总结的所谓经验自然也不是术者本意。更有甚者,纯萃是编的。有论文,论文多,就是专家?
协和医院急诊科医生于莺曾在其新浪微博写道,一年轻人,下颌处毛囊感染扩散流脓,主诉心慌、腹痛、呕吐转来。我和120医生讨论病情,我说,一眼望去,便知一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感染、酸中毒相关的淀粉酶升高。化验结果均一一证实。小大夫PMP:领导厉害啊!我摇头,不是我厉害,临床没有捷径,靠的就是经验积累。经验哪来?反正不在实验室。
这充分说明,没有一定的临床作量是锻炼不出一个优秀的大夫的。目前,各大学校和医院以学生和医生们的SCI论文和科研基金来评定,而好的医生是需要时间、临床实践和对病人认真磨练而来。片面追求SCI,只会这样只会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写手和庸医。而压制那些医术好的基层医生,使得他们不能心无旁骛地把更多的心力和时间放在给病人看病治病上,从而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
作为以临床为核心的医院,不能将用于评价基础医学研究者的SCI很为考核临床医生的标准。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在SCI之外,重要的是为病人多带去一点福利。医生的资格是靠医术搏来的,是靠总结病案积累而来。
医生晋级的指标不应是SCI,不要逼着医生去实验室和分子生物学较劲,那是科学家的职责。同样是晋级,为什么不能采取资格考试的方式呢?
以SCI在医疗实践领域华山论剑,今后总有一天,病人看到文章多的医生都要打个问号:这专家会不会看病开刀啊?最后受损的必然是医患双方
(信息来源:科讯网)